最近,不少青年陷入了副业焦虑。
自媒体上,成功学“画风突变”——“月薪5000,副业50000,这届年轻人搞副业真野”“还在靠死工资生活?看看副业达人如何实现财务自由”。
再点开文章一看,无非是劝人学配音、学建模、学Python……有青年不禁感叹:“这些我都不会,真焦虑!”“没有副业在手,都不好意思跟人说。”
当青年陷入副业焦虑时,担忧的究竟是什么?
仔细倾听青年心声,不难找到这样的关键词:怕失业、多挣钱、新体验。
疫情冲击之下,一些青年认为主业不够稳定,想通过副业来做好“两手准备”,同时也提高收入,过上更好的生活;还有些青年想抓住时代机遇,把兴趣爱好转化为赚钱能力,通过副业丰富职业体验、实现自我增值。
总体而言,从事副业的愿望体现了当代青年积极向上、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,也的确有青年在副业中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。
看到别人在副业中有所收获,难免会使人担忧落后于人。
压力之下,有青年尝试各种副业,希望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。
但应当认识到,副业并不是突破瓶颈的唯一方式,甚至不是最佳策略。
有调查显示,拥有副业的职场人中,半数的副业收入不到主业的20%,仅有约6%的受访者表示副业收入高于主业。
人们投入副业的时间有限,难以在副业中做出亮眼的成绩,加之一些副业的市场规模本就不大,综合来看,副业不仅无法替代主业,收益也可能低于预期。
不仅如此,还有人因副业占用精力,导致主业的业务能力停滞或衰退,损害了职业发展;更有甚者,有人头脑一热交钱参加各种培训,副业还没搞成就先被“割韭菜”。
在副业焦虑的支配下,盲目跟风、缺乏规划的行动,不但没能把路越走越宽,反而可能踩入一个个陷阱里。
今天,“斜杠青年”的一专多能受到追捧,灵活就业的广阔空间大有可为。
更多的选择面也意味着,只有慎重选择副业,才能避免无效、低效的精力付出。
选择副业,究竟应当遵循什么原则?不妨从两位历史人物的故事里汲取智慧。
北宋赵佶,主业是“做皇帝”,可他“不爱江山爱文艺”,搞起了书法、绘画等副业,荒废了主业,导致国家危机四伏,最终自己也在靖康之难中被掳——赵佶的副业尽管有相当的成就,但损害了主业,招致了灾难性的后果。
南宋辛弃疾,主业是官员、将领,他把战场上的满腔热血融入诗词创作之中,在诗人这一副业中,成为了豪放派的代表性人物——辛弃疾坚持以主业为基础,做到了主业副业两相宜。
可见,对多数人而言,主业才是立于世间的根基,副业最好能与主业相关,做到相辅相成。
围棋中,“本手”是基本功,练好了才可能下出“妙手”;同理,坚持锤炼本职工作的业务能力,在本职工作中不断精进,事业才能更进一步,让人拥有更多的发展可能。
其实,对一些尚未进行长远职业规划的青年来说,不满足于主业,可能是还没找到合适的赛道。
静下心来规划、思考自己的未来,找到适合自己的主业,要比盲目从事数个副业来得更有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