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业微信在使用中分为以下四种情况:加好友但不拉群,拉群但不一定加好友,先加好友再拉群,先拉群再加好友。
总有人会问我,哪一个更适合我?今天我就统一回答。
第一种:加好友但不拉群。
有两个触点,一个是点对点信息,有骚扰但相对准确;另一个是朋友圈,骚扰频率低,但能见度不高。
优势在于目前企业微信的能力,可以进行二次开发。与制造商的良好联系可以实现用户标签,而无需员工手动操作。同时,它还可以收集负面消息。
缺点是操作压力大,消息响应的及时性可能会降低。高端餐饮可以利用这种能力点对点地增加朋友关系。高端餐饮相对私密,用户不希望在嘈杂的情况下进行沟通。商务宴会、高端餐饮俱乐部和茶馆都适合这种方式,高客户订单的零售也适合。
第二种,拉群但不一定加好友。
这里的群信息是唯一的触达渠道,优势在于可以提高运营效率。
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该组的用户肖像分布,这是去年7月发布的接口功能。当消费者进入该组时,他们可以获得ID。如果ID有交易行为,他们可以分解BI和数据,分析会员和高频用户在运营组中的比例,以及如何设置价格和产品分布。
这些其实是可以做到的,但目前我还没有看到有人做得很好。这件事远远提高了企业微信私域的运营效率。可以看到群组的数据画像。终端员工、门店、总部销售人员可以看到群组的基本分布,然后进行精细化运营。
它也有一些缺点。例如,社区内的骚扰将非常严重。一些企业评估的指标是社区活动。然而,我们认为,在企业微信中,我们不能将社区活动视为北极星指数。群体骚扰有时是由于群体过于活跃造成的。这里只有一个群体可以接触到消费者,也就是说,我们只能分批选择一个群体发送消息,而不能准确地发送消息。触摸手段变得相对单一。
只进入集团的运营更适合加入连锁品牌,作为总部,帮助终端商店和加盟商建立企业微信平台。零食和茶饮料也可以让消费者进入这个群体,因为他们通常不会呆在商店里。快速销售的母亲和婴儿也可以这样做。这些成员可以产生共同的主题,更多的人回答组中的用户问题。具有相同兴趣和爱好属性的人更适合操作组,因此效率更高。
第三种,先加好友再拉群。
这是餐饮业最常用的。
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实现全链接触点对点信息、群组信息和朋友圈。在接触通道非常全面后,可以获取标签和组分层的用户数据,并具有收集负面信息的基本能力。
缺点是操作压力较大,要同时承担点对点信息推送,运营社区,找好材料运营朋友圈。
更适合火锅烧烤的客户名单高、社交属性重的品类,可以和服务人员建立朋友关系,了解消费者,私下也可以在群里社交。
在我们的案例中,广州一个火锅品牌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做了七个企业微信社区,现在有几波消费者聚在一起吃饭,效果很好。
这样就可以使用直接快餐了。瑞星咖啡在第一版企业微信方案中有一个特点。无论哪个城市扫描代码,添加店铺制定的福利官,都会推出企业微信社区的二维码。
我测试过一次,在上海扫描了瑞幸咖啡店的二维码,推出了北京中关村创业街那家店的社区,因为我的公司在那里,中午去那家店买咖啡,他是按照我最常消费的店的逻辑推出来的。
瑞星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?他们首先通过企业微信添加了一个外部联系人作为朋友,获得了此人的ID,然后通过后端数据对接找出ID喜欢在哪个商店下订单,然后从材料库中选择该商店社区的二维码,成为在上海扫描代码进入北京的群组。
同样,我喜欢吃羊肉串。如果我扫描代码,我应该进入羊肉串组。如果我喜欢购买敏感肌肉的化妆品,我应该进入敏感肌肉的用户群。作为用户分层,它是高频用户进入高频用户的福利群体,是第一次在商店消费用户和进入商店的新客户群体。如果这一系列操作做得好,社区自然可以分类。
现在大多数企业都在做福利群体,通过优惠手段增加社区用户数量。首先,筛选出有福利偏好的人。消费者的肖像包含使用了多少优惠券的字段。如果优惠券频繁使用,则为价格敏感行为,可以进入福利组。
此外,还有商店群和兴趣爱好群。从一开始,消费者就被分类,先添加朋友,然后进入群体。各种群体都有各种各样的操作手段。例如,非价格敏感群体中提供折扣。
第四种,先拉群再加好友。
经过一段时间的第二种方式,我想增加操作手段的改变。就接触能力而言,这与第三种方式是一致的。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,一个是有大量的朋友点对点关系,另一个是社区中有大量的用户。
优势在于提高运营效率,获取群体用户肖像;关键客户的维护将更加准确。关键客户是那些不仅添加了群组,而且愿意添加群组所有者作为朋友的人。即使在团队中建立自己的KOC,也比KOL更容易让人相信。但是很难改变朋友。
更适合自己做单店的店主,先做群,重点老邻居客户会成为朋友;在做社区群的时候,团长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转化更多的忠实用户;大多数小连锁店会先加入群,然后再考虑运营计划;最后,社区商店首先添加群组,然后专注于维护客人。